新闻动态
NEWS
“专精特新+数字经济”或成2022年最大风口,国双乘风启航
“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此次‘专精特新’首次出现在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并不出人意料,我们认为,在政策加持、产业需求、技术发展和资本青睐的多重利好下,对我们这样的‘专精特新’企业而言,是一个难得且必须抓住的风口。”北京国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双)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祁国晟如是说。
众所周知,自2011年工信部在发布的《“十二五”中小企业规划》中首次提出这个概念到今天,“专精特新”政策已经上升定位到国家层面。一般而言,“专”是指使用专项的技术或工艺通过专业化生产制造专业性强的产品;“精”是指通过精细化管理,按照精细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生产的精良产品;“特”是指用独特工艺、技术、配方或原料研制生产的,有地域特点或独特功能的产品;“新”是指通过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研制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我认为可以用几个词简单概括这类企业的四大优势,就是‘专业、精细、特色、创新’。”祁国晟这样评价“专精特新”企业。“2021年,国双成功入选‘专精特新’企业,表明公司在技术实力、产品能力、服务水平、品牌影响力、发展前景等方面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这也为国双持续深耕企业和政府组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从我们自身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专精特新企业’具备更强的创新意愿和能力、 更强的业务增长潜力和资本市场上的成长性。”
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
我们知道,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业务相对比较单一,人员较少,从而更加精干、灵活、专注、高效,在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业务创新方面,具有更大的意愿、更强的动力,无论在哪个产业、哪个专业的赛道上,“转向”都比大型企业要灵活的多,企业运行机制、流程都要比大型企业简单、高效的多。
国双是一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级软件及解决方案的企业,反观我国软件企业,很多是在国外软件基础上做系统集成或定制化开发。同时,软件技术又在更新迭代,从“单机”走 “云”化,因此面临双重挑战。与硬件不同,软件一是要通过市场不断的应用来完善功能的,二是要不停的迭代更新的。国双作为“专精特新”企业,一直专注于为企业(组织)的数字化、智能为转型提供底层基础软件和完整解决方案。
国双成立伊始,就立志成为中国TO B级软件企业,且创业时提出的分步式软件架构,与今天的云计算架构不谋而合,经过16年的创新开发、技术沉淀和产品打磨,我们积累了超过3400项专利和280件软件著作权,将大量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在了软件产品之中,打造出了新一代分析型数据库、知识智能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安全运营平台等平台级软件及系列组件,经过了国内多家超大型企业使用和检验,成为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底座。这些软件产品,对解决我国软件部分“卡脖子”问题毫无疑问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业务增长潜力巨大
业务增长乘势于国家战略导向
专注、聚焦带来的技术优势明显
展望未来,作为“专精特新”企业的一员,祁国晟也表达了对“专精特新”具体扶持政策的期望,他说,“我们认为这里还有比较大的改善空间。具体而言,我们建议:
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政策,标准应多元化,应按照行业、领域进行区分,以达到更加精准支持和扶持;
建议丰富政策工具篮子。更加有针对性地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支持,譬如:科学确定补贴额度,在税费上给予适当优惠;
精准匹配“专精特新”融资需求。金融机构是否可以推出“专精特新贷 ”专项融资方案,全方位对接“专精特新”企业金融需求,加快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积极推进投贷联动,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积极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否可以探索类似股权融资支持和债权融资支;
畅通知识产权、技术交易渠道,让专利、商标、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除发挥使用价值外,能够具有更多价值,能够为企业融资提供支持和背书;
鼓励政府部门、大型国企优先采购和应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尤其应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国家重大项目、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之中,用自己的市场支持自己的企业创新和发展。